端午节到了,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佩香囊,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节俗。而曾经流行的“兰汤沐浴”,现代人就不一定知晓了。
小时候,去外公家过端午。药汤沐浴是必做的“功课”。端午清晨,懂一点中医的外公,将平时采集的中草药,熬制一大锅,倾倒大木盆中,顿时屋内热气腾腾,药香阵阵。在“咯咯”的欢笑声中,我们一个个被拎入药汤洗浴,顿感神清气爽,皮肤光洁。洗浴完毕,换上干净衣衫,外公笑眯眯地端来一小碟早已调好的雄黄酒,在每个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字,并在耳朵眼中,各滴一滴雄黄酒,据说可避污浊、防蚊虫叮咬。最后衣扣上配上巧手外婆精心缝制的装有香料的香囊,用绸布头缝制的鸡心香囊,小巧玲珑,再配上五彩的长穗,行走之中,香囊轻摆,药香袭人。确有提神醒脑、驱蚊驱虫的功效。孩子们称之为香荷包。这就是乡村人家过端午“兰汤沐浴”的节俗。外公告诉我们:药汤沐浴,驱除疾病,强身健体。确实洗过药浴,一年之中,皮肤从不生脓疮。
吃过香喷喷的粽子,村头土地庙前临时搭建的草台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端午节必演的大戏《白蛇传》,马上就要开场了。台上演绎着白娘子与许仙的凄美爱情故事,台下年轻男女,互抢意中人的香囊,更是闹猛。据说,抢香囊也是过端午的即兴节俗。
古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节俗了。《大戴礼记 夏小正》有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 九歌 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汰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迄六朝,人们一直有兰汤沐浴的习惯。
兰汤沐浴与端午节相联,也早有记载。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云:“仲夏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此后直至明、清,端午节浴兰汤,仍是许多地方人们喜爱的习俗。
古人烧煮兰汤所用的“兰”是哪一种植物呢?《本草经》中提到:“兰草主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风俗通》言汉时尚书奏事“怀香握兰”;而《楚辞》谓兰之可纫、可佩、可膏、可浴……符合以上种种特征的所谓“兰”系兰草。
兰草生水旁或野地,根青黄,茎圆,节长,叶光润且多呈三裂状,花淡紫色,一般五六月间开,香气浓,医用可生血调气。兰草即今医家尚用之“佩兰”,佩兰植物学属菊科。《本草纲目》谓兰草“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开宝本草》谓兰草“煮水以浴,疗风病”……可见,“兰”实为健身之良药。现代中药学的研究也证明,佩兰实有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之功效。
兰汤沐浴传入了日本,日本人称端午祭。郭沫若《蒲剑 龙船 鲤帜》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端午节的风俗在日本也是传播去了的,蒲剑兰汤,形式上差不多没有两样。”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疾病容易流行的日子。古人为了防疫,遵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除了悬蒲剑,插香艾、佩香囊之外,兰汤沐浴也是不错的防疫方法。即《九歌 云中君》所说的“浴兰汤兮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