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每当与朋友去K歌我都要点屠洪纲的这首《霸王别姬》,我喜欢它豪气高亢与凄婉低回的曲调,还有前奏里“咚、咚……”的鼓声,既增强了鲜明的节奏感更充满阳刚。尽管我不会唱歌,张嘴就跑调,而每次却都会沉醉在“荡尽绵绵心痛”的歌词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调照样跑,而歌声背后那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则越发刻骨铭心了。
最早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是孩提时,年下邻居家新贴一幅《霸王别姬》的四联年画(两张两开纸并在一起,横竖都是四个画面,每个画面下均有文字的情节描述),每个画面都是京剧剧情的场景。童真里尚不懂那段历史故事,喜欢的是彩色画面里各个不同人物的装束与扮相。不过还真就记得画中霸王黑白相间的脸谱和那个手持宝剑的漂亮女子。
霸王别姬因故事凄美流传甚广,堪称家喻户晓。故事出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楚汉相争,人物原型又是楚霸王项羽,这便为故事更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是从成语“破釜沉舟”开始。他诛杀畏而不前的上将军宋义取而代之,“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毫无悬念,个个以一当十犹如死士,九战九捷,一举解围于赵,击溃秦朝主力。正是他果敢决绝的大丈夫气概便被各诸侯跪恭为上将军,从此便开启了他英雄程途的争霸生涯。
项羽确实是位英雄,而英雄也有软肋。人们都知道“鸿门宴”,这是楚汉相争这段历史中最为闪光的一节,就在这关键节点上盖世英雄却优柔寡断。亚父范增几次举玦示意诛杀刘邦,他却装作视而不见,因而痛失良机,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鸿门宴上的项羽到底是怎样的心思呢,是惺惺相惜?是不枉杀无辜?还是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谁知道呢,反正他是走了一步令全盘皆输的臭棋,辜负了亚父的良谋。
而这个项羽在征战南北中杀人如麻,帅楚军入秦都咸阳,令其屠城,焚烧皇宫,大火三个月未灭。这是在救民于水火还是令其生灵涂炭?与刘邦对峙鸿沟,他隔着沟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其意为,天下连年征战,不过我俩相争。咱俩单挑,赢者得天下,免得百姓受苦。在乌江自刎前,对要接他过江的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这又是怎样的爱天下生灵的慈悲?别姬的故事里又见他英雄气短。难怪艺术家们用黑白两色勾画他的舞台脸谱,以表达他的复杂内心。
从史书中衍生出好多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故事,霸王别姬能在众多故事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故事本身的魅力。每次在我用高亢上扬的嗓音唱着“问天下谁是英雄”时,脑海中就会出现勾画着黑白相间脸谱的楚霸王,手执利刃于风中断喝。而歌至“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时又跌进了逃不出去的柔软,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怎能不融入歌者的心灵。为不拖累心爱的人,为他去赴死,那是怎样一个女子?她将柔弱化作全部柔情,什么样的男人会不为她英雄气短呢?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在用艺术雕琢着圆满,其实别姬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皆无一字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仅如下寥寥数语:“(项羽在垓下被围时)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持从;骏马名骓,长骑之。于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而“美人和之”和的又是什么?虞姬自刎又出自哪里呢?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唱词有“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被称作与霸王的和歌,京剧的创作者怎会凭空杜撰出五言绝句呢?记载霸王与虞姬的文字仅在《楚汉春秋》与《史记·项羽本纪》有,而《楚汉春秋》早已失传,可史学家还是在《史记正义》中找到了抄录于《楚汉春秋》的“美人和之”的这阙和歌,得以流传于世。在英雄末路的霸王将去做最后的拼杀时,人们推想楚帐内的虞美人饮剑殉情方是最合理的结局。于是一场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故事便流传了下来。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的歌词更唱出了霸王的一腔怨愤,天地之阔将自己心爱的女人竟无处依托。“虞兮虞兮奈若何!”此刻的悲切谁会不共鸣呢?而虞姬在与霸王的和歌里更渗透出生命的绝望,“贱妾何聊生”!像是在探问,其实是自我感叹。只是这上一句有些令人费解,像是不尽人意。为何不是激励心爱的人奋力拼杀的斗志?却要“大王意气尽”去唱衰霸王。当然,结局早已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只是那曲爱的绝唱余音绕梁,千年不息。
一个霸王别姬的故事,在艺术塑造下感动了多少痴男怨女,而史书上的记载却是简洁到苍白。人们在民间口耳相传与作品艺术再造中有着深信不移地感动,因它触碰了人性中最敏感的神经。就如我,仍在手握话筒,全身心地投入,激情于按捺不住的歌喉:“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我心中你最重,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