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后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青岛红叶诗社组织朱念清、周春雨、毛庆文、宋兆春等二十余名诗社成员走进墨城蓝村王家小桥村进行采风活动暨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书画展。
上午9时许,我们诗社的同行们便陆续从四面八方驱车来到王家小桥村委大院,受到了小桥村历任党支部书记王兵城、于学刚、王信业和现任王立格书记及支部成员与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在村支部书记王立格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活动随即开始进行。
首先我们参观欣赏了央视TTCV撰稿人陈修远老师省书画家李运松老师等书画家们的优秀作品。
本村熟悉村内历史的王财业和兰宗美两位老师作为向导带领我们领略了小桥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貌。
每到一处,王财业和兰宗美老师都进行详细的讲解,我们诗社的成员认真听取讲解的同时争相拿出手机拍照,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沿着一条深深的古巷慢慢行走,踩着青石铺就的路面,摸着薄薄的“灰白色的浆板面石”垒起的墙壁,一道一道,层层叠叠,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的风化作用下,更显百年沧桑。幽深的青石古巷、古朴的青砖灰瓦、精美的石雕花纹儿,虽然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略显颓唐,但绝大多数房子仍保存完好至今还有人居住,古老的宅子,残缺的围墙,盛开的凌霄花,安静的时光,朴实的小村,更容易让我们回归自己的本真,生发简单的快乐。抚摸饱受风雨沧桑的砖石,能感受到村庄往日的盛况。
做我们导游的退休干部王财业老师笔下的王家小桥村的老屋古巷却是别有一番韵味。
里胡同是小桥村最古老也是最窄的一条胡同,座落在村中心大街路北,距今有二百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进行规划建设,新房子都向东向南盖了,里胡同这些老房子就保留了下来。年轻人大多都搬到新规划的房子住了,有的人家还因就学,经商等原因搬到青岛市区,即墨城区住了。胡同里现在只有少数几户老年人还在坚守着,守护着那份乡愁。
里胡同临街的地方是东西两户人家连接起来的,从外面看就是一排房子,中间一个大门洞子。门洞子用青砖砌成,在门洞内侧两边都向后留有藏身的地方。
据村中老人回忆,里胡同的南出口以前是有大门的,到了晚上就关上,从里面上闩,提防当时的土匪和流民,有的住户还购买了土枪看家护院。
里胡同临街的两户人家都是二进的房子,临街的一面没有门,只留几个小小的窗户,大门是朝胡同里开的。敞开自家的大门,迎面就是一堵照壁,南北两排房子相对应,显得方正得体。
胡同很窄。南胡同口只有一米三宽,北胡同口不到一米六宽,胡同中段最宽处也不到两米。五十年前我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时经常进出里胡同,因为里面住的多是一队的社员。我们推着小推车从里面往外盘粪,又从外面往里推垫圈土,秋后还要把每家每户分的地瓜给送上门。
胡同不深,不到百十米。可是太窄,根本过不去并排的两辆小推车,只能是一辆小推车进去,对面来的那辆小推车就要躲进临近人家的门楼子下让路,空车子给装着东西的车子让。如果从大街上望着胡同里有车子出来,就会在大街上等一下,等到人家出来了我们再推进去。
胡同的路面是用乱石铺的。路中间有一条十几公分深的小沟儿,那是百年来小推车轱辘压出的车辙,也是雨后胡同里向外排水的通道。
我们一行人走出了小胡同,一条宛如青龙一般的小河,自东向西从村后划了一个大湾经村庄中央蜿蜒流向南方, 小河中的几座漫水桥形成的一道道白亮亮的小瀑布,哗哗啦啦跳跃着,引得诗社的人们诗兴大发,唏嘘着,吟诵着。
小河两岸长满了高大粗壮的槐树、榆树、梧桐和白杨,我们沿着一条用青石和现代混凝土路砖铺就的便道一路前行,真有一点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
一棵360余年的国槐树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位于小河东岸。按年代推测应是先祖迁来落户之时栽种。这棵老态龙钟的国槐树,树干已经腐烂,靠一堵墙和一根木头支撑,但国槐的生命力依旧顽强,还在旺盛的伸枝散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而此时的我们却是另外一种心境:小桥,流水,人家;小巷,老屋,古树。
墨城作家高学强先生他的作品中的王家小桥村是这样的 :
在王家小桥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村庄分作东、西两部分的话,东部是当下的时代,而西部,则就像改革开放以前的大集体时代。
总的来说,村庄东部规划合理,水泥街道干净整洁,一排排的房屋井然有序,街道两边栽种花草苗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镜头一转,再看村西部,这里像是一个原始村落,小巷悠长狭窄,房屋低矮破落,且杂乱无章的排列着,房前屋后,树木荫翳,到处可见上百年的古树,或高耸入云,或树干粗壮,一人搂不过来,他们用不同的生长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从村庄东端走到西端,村容村貌迥然不同,反差巨大。
而我更愿意让脚步停留在老村落。
第一眼看到老村落,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十分强烈,它逼迫我在脑海里翻箱倒柜,找寻记忆深处那些关于家园的碎片,追忆似水华年。
老屋,胡同,石墙,青砖,古树......无不刻印着岁月的痕迹,泛着历史的光泽,撩拨起我无尽的乡愁。
徜徉在古老的街巷上,穿越一段历史,走进一段古香古色的老时光,寻觅遗失的流年碎影。那些打着历史烙印的村舍,唤醒尘封的记忆,拨响情感的琴弦,怀旧的思绪汩汩流淌,温馨的感觉滋润了全身每一根神经。
驻足在老屋前,眼前是断壁残垣,瓦砾狼藉,衰草摇曳,或许在别人看来,是满目荒凉,是破落不堪。而我看到的是一段往事,是一些面孔,是一个个瞬间,是一幅幅画卷......那上面有岁月的倒影!
这样的老房子里,有没有住着一位老情人,在百花深处,她戴着老花镜,缝着绣花鞋,哼着老掉牙的小曲,不时抬头远望,等着远征的归人.......
那环绕着村庄的小河,浸润过无数欢乐时光,丰盈了多少斑斓的梦想。如今,它还在流淌着,像一把琴,诉说着小桥村的悲欢离合,演绎着人间的兴盛衰落。
走在小桥村,当记忆的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情感的洪流便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走在小桥村,我会想起外婆家墙根外的冬日暖阳,会想起虽然贫穷但很快乐的童年时光,也会想起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想当年,她的莞尔一笑,曾经让我心旌摇荡,她脉脉含情的眸光,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在云朵里躲藏......
小桥村这里适合拍老电影,也适合休养在滚滚红尘中疲惫不堪的魂灵!
回到村委大院后,我们参加采风的老师们即兴发挥,做出了小桥具有古朴元素的诗词,写出了具有小桥印象的作品…
近些年,小桥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的新农村建设号召,党建引领:“家”字头上那一“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支部就是‘家’字头上那一‘点’,是村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支部就是“家”字头上那一“点”。 村通过党风带家风,家风转民风,民风促村风,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大力进行文化建设,近两年先后举办了数届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锣鼓队,秧歌队,还有接近七十年历史的同乐柳腔剧团,以及运行了近5年的具有留住乡愁特色的“小桥印象”本村微信公众号,村子的文化生活百花齐放!此外村子还有近百年历史的王氏祠堂,本地区独有的、具有近代农村建筑特色的成片的老房子,三百余年历史的幸福槐,富有历史和景观的西南窑等,小桥村决心打造古村小陌、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的文旅景观。
会的,一定会的,我相信。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