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青岛流亭周鉴公、周德公、周强国等本族大哥约我叙旧,上午顺便游览了流亭胡峄阳文化园,参拜了胡公祠。
中午我们一行十几人在本族周钦公大哥的新复盛大酒店用餐叙情,其中胡孝华先生和本族大哥们告诉我如下史料,对胡峄阳的了解略知一二。
流亭周、胡两个家族乡田同井的睦邻之谊,浩浩白沙河可为佐证。周氏和胡氏同居一方土地,结六百年乡谊,鸡犬相闻,两个家族世代姻亲,人称之为:“周胡一家”。周胡一家的睦邻理念,沐化着两个家族及村庄的和睦发展,激励着流亭人共同迈向和谐文明的新时代。
胡峄阳文化园位于城阳流亭,“百世令名称师表,三家玄奥继圣宗”。这是青岛胡峄阳文化园胡公祠门外的对联。主建筑有胡公祠、观音殿、云屿阁三大部分。
2000年,因修建青银高速的民航连接线,胡峄阳故居“竹庐”拆除。
2007年,城阳区流亭村的胡氏后人和当地的居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洼里村头胡峄阳先生故居旧址,勒石立碑,以缅怀先哲,以作永志。
2010年10月7日,开工重建故居。2013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占地五万平方米的胡峄阳文化园建成开放。
2014年,胡峄阳传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峄阳(约1639-1718) 名良相,字峄阳,后更名翔瀛,号云屿处士,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人(今属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
胡峄阳的家庭虽称不上书香门第,但家学也颇有渊源。其曾祖父胡文翠明万历年间曾在河南汝宁府西平县任典史,清乾隆、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均列其名。至其父胡际泰,虽已致力农桑,但一直继承祖德,诗书相伴,虽然家境每况愈下,但一直注重子女教育,并对胡峄阳寄予厚望。
这从他给胡峄阳取的名字上便可见一斑:山东邹县峄山之南有洞,孔夫子曾在此聚徒讲学,胡际泰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也成为通晓诗书之人,于是便给他取字“峄阳”;而峄山周边盛产桐木,古传桐木乃凤凰栖居之吉木,故取名“良桐”,期望儿子步圣人后尘,做崇尚礼仪、品行高洁之人。
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视进取之途泊如水也,惟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终生不做官,以教学授徒为业。" 著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
胡峄阳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后,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胡峄阳给后人留下的奇闻逸事甚多,清《胶州志》中载:灵山东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驾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此时离胡峄阳辞世已有40余年。胡峄阳“年七十,预示死期,无疾而终"。
胡峄阳去世后,有人说被葬在流亭村北东大茔,曾建有墓碑。但有人说,此墓其实只是胡峄阳的“寿坟”,即衣冠冢,他真正去世的地方是千里岩岛,还有传说称胡峄阳根本就没有死,只是到了时间羽化成仙了。各种传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1965年流亭村集体迁坟时,村民们才惊奇地发现胡峄阳的坟冢里空无一物,就连作为衣冠冢应有的少量遗物都没有。因为胡峄阳一生清贫,且墓穴没有损毁迹象,所以排除了墓葬被盗的可能,这就让胡峄阳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胡峄阳去世后,有的说葬于洼里村。百福庵道长蒋清山送挽联: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唯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胡峄阳去世之后,其后昆、门生,设祠堂,以资纪念。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就是300多年前由胡峄阳推断得出的。在当地老百姓眼中,他既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家谱、史书上均有记载;同时,他又是当地百姓尊崇的“神”,因他精通周易,料事如神。“他痴迷于研究《易经》,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实地探索天文变化、海洋气象等自然规律。
那句“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便是胡峄阳多次游历崂山,根据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析得出的结论。 胡峄阳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原因有三:
一是崂山一带地处沿海,季风性气候带来的降水明显,不会有太大的旱情;而崂山一带的河流,由于地势的原因,水急流短,易于泄洪,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涝灾,这种自然条件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灾害,因而必然是“大歉不歉”;此外,崂山一带偏安一隅,并非兵家必争之地,很少有战事兵祸,自然就是“大乱不乱”。胡维君还表示,在“大歉不歉”和“大乱不乱”两句之后,其实胡三老爷还说了一句“就怕倭寇上岸”的预言,而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句也得到了印证。
虽然他生活在距今300多年前,但如今在东流亭、洼里一带提起胡峄阳,居民们依然津津乐道。民间关于胡峄阳预测洪水,占卜生死的传说诞生,胡峄阳的传说流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即墨,城阳,崂山等地设庙祭拜。
他饱读诗书,留下数部著作,是当地有名的易学家、理学家;他为人师表,劝人向善,是百姓心目中的圣贤之人;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对穷苦百姓有求必应,不求回报。胡峄阳传说流传至今 ,还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峄阳被民间神化,成为保佑平安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