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法传统 意境恬淡
——访花鸟画画家高仕林先生
(一)
鉴赏古诗词,常用到一种方法叫做“知人论世”,若是移植到鉴赏国画中,还是很准确的,这是我跟高仕林老师几次交谈中后隐隐的感悟。
高仕林,如同林海中一棵挺拔的松柏,质朴倔强,卓然不群。与生俱来的性格注定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双睿智的眼睛昭示着他无论做人还是艺术造诣,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审美情趣,这样的人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少而又少。
南郭寺,一个充满禅境和诗意的地方,在“浴佛节”的午后,阳光是那样的明亮,避开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在竹林掩映一角,我们不期而遇,惊诧于微信群里展示一幅幅绝伦的写意花鸟画的画家,却如此普通,没有披肩的长发,胸前也没挂锤大的玉,腕上没有捆绑的手链这些彰显艺术家的标饰。也许出生于农村贫苦家庭的他,三十多年淹没繁华城市而不忘根本;也许行政干部的身份使他简洁干练;也许从来就不喜欢这些东西;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也许另有原因,不管怎样,白短袖,深长裤的他,无论怎样都与我理想中的画家迥然不同,这也就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与艺术的距离。
(二)
纵观高老师写意花鸟画,恰如三伏天喝了一碗冰雪水,舒服!为什么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走进了他简陋的工作室,整整一个上午,在清茶的滋润下,聆听了三十年作画的经验。
首先,中国写意画贵在“意”。“意”就是意境,就是思想。一个画家如果把写意画画的逼真,那还不如买一台照相机去。但要真正达到这个要求,倾其一身,不断提高绘画修养和文化修养,增进见识,积累阅历。动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有人归纳一个成熟的画家,功夫在画外。正如以为优秀演员的表演,往往赢得人们喝彩,那是因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先后拜过几位老师如王骁勇、李培元,特别是著名画家石万龄对他成长影响更大。老人家在看了他的画作后,没有立即教他画法,而是让他潜心去练书法,练“二王”、“欧柳”,就像达芬奇学蛋一样,每天不停地练习,对于当时一个画画的人来说,年轻的他百思不解,太枯燥,大约在他中途易辙去写书法时,石老师才教他一些画技,今天,他非常感谢石老师,让他感悟其中的奥妙和道理。也就行里所说的“以书入画方有境界”,他说一幅真正的文人画必须达到“诗书画印”的完美。像郑板桥,如单纯地看他的竹子,有时很单薄,或许一般画家都能做到,但书法补充了画面的单薄,加之富有思想的诗作,那么这画就不得了了,意境全新,把自己品格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而当下一些画作,书法不能与画搭配的作品太多了。
他毕业于师范学校,当过五年教师,文化素养本来就扎实,但他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背诵古诗文,研究《道德经》、《易经》,鉴赏不同画作书法。故而作画,有思想,有意境,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激发人的审美情趣。
(三)
我总以为写意画,色彩艳丽着佳,其实电灯点火——不然(燃)。中国传统写意画讲究的是墨色,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颜色而不是墨色,说明画作者的方向错了,国画变味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了。正真的传统的写意画,能体现画作者高超的技法,唯有墨,而色起搭配作用,墨七分,色三分,不能本末倒置。
茶过几巡了,高老师还殷切地添水,让我体味茶色的浓淡和茶味的轻重。他接着说,写意画的墨色如同茶色,浓淡不同,其味更不同。墨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是:焦、浓、重、淡、清;六彩是:黑白、干湿、浓淡。)如能很好地使用笔墨之法,那么一定绘画出理想的作品来。(笔法分为中锋、侧锋、逆锋、回锋、拖笔;墨法分为沁墨、积墨、破墨、泼墨、淡墨、浓墨、焦墨、宿墨)原来中国画真讲究,在这些笔法和墨法中才能体现出画作者的情趣、性灵、思想、志向和精神,这就叫做墨韵。
中国写意画还讲究构图,构图不能太满,力求简洁、凝练,有气韵。构图中一定体现画作者的思想,否则,绝对不是好画。一个画家不能光低着头画,必须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画作达到一定的境界。纵观高老师作品,能看出习众家之长,像八大山人、齐白石的韵味更足。简练、粗放的笔墨,凝练的功力,儒雅的情怀,恬静的画面,不能不让人赞赞叹。
(四)
还是让我们欣赏几幅高老师的画作吧!
《秋韵》,画面选取丝瓜架一角,是一幅大写意,瓜架挺拔,如同一位农人,虽然被累累果实压弯了了腰,但不能弯曲下去,丰收的喜悦,让他精神饱满,再看瓜叶,淡墨、浓墨使得叶子似乎层层叠叠,繁茂阴郁,生机勃勃,意趣盎然。架上垂挂三支丝瓜,明暗有度,大小远近各异,体现出层面与光度,更提神的则是架上一只鸟,精神昂扬,仰头鸣叫,整个画面,妙趣横生,展现出秋天瓜果飘香,丰收在望的景象,表现出画作者欣喜之情。
《幽兰图》,左下角为近景,浓墨抒情,一丛兰叶彰显出生命的力度,蓬勃兴旺,郁郁苍苍,舒展有序。淡墨做花,娇嫩纤柔,随风摇曳,馨香扑鼻。中间右边为远景,淡淡的叶子淡淡的花,倔强地生长在悬崖上,不仅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更让人有余韵袅袅之感。上下左右,错落有致,构图精巧,留白颇多。但高老师巧妙地利用空间,题写了苏辙的《种兰》诗,字体洒脱,神韵倍增。这种布局,大有板桥之遗风。似乎表达出“兰生幽谷无人识”之憾。
《清荷》,写意方法画荷花,是对真实荷花的提炼、夸张和概括。画荷花,必须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大方,飘然若仙的精神表现出来,画好的关键在于运笔和构图,尤其是运笔是画好荷花的根本。高老师画荷花时,用锋得当,水分适度,起落有度,快慢相宜。画叶时锋势走向,水分饱满,快慢配合,笔意连接,力求整体有韵。画柄时用锋快速,干净利落,挺拔有力。画面的开合、阻引、紧松、错落的组合和切割以及流露出的浓淡、枯湿、前后的搭配,使画面产生丰富的韵律效果,从而体现出荷花的多姿多彩。更让人喜爱的是画下的两尾金鱼,憨头憨脑,体态可爱。头对着头,似切切私语,亲密无间,整个画面宁静和谐,充满诗意。
《花下鸟趣》,一树蓝幽幽的牵牛花,沐浴雨露,迎着朝阳,娇而不艳,媚儿不俗。繁荣之貌仿佛使人置身于农家小院的花园边,亲切可感。几只鸟,黑白相间的毛色,自然美丽如同喜鹊,姿态各异,温顺乖巧,其中两只犹如恋人,卿卿我我,动感十足。
高老师在画中,对小鸟、小鱼、小鸡等小动物的功力,更是了得,形态逼真,恬淡静雅,观之可亲。
文如其人,作画依然,高老师质朴可亲,思想深邃,画作更甚!
作者:郭永锋,编辑:张行方